•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智能“光配方”、五彩油菜花……

    科技,讓成都平原“豐”景如畫

    2022年09月24日08:43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科技,讓成都平原“豐”景如畫

      9月23日秋分,也是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開幕的日子。

      令人欣喜的是,2022年全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在成都,這也是國家首次將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會場活動落在西部,設在成都。

      眼下,廣袤的成都平原上,金黃稻浪隨風翻涌,田間地頭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豐”景如畫的背后,離不開農業科技的“加持”。從靠天吃飯到科技種糧,從人畜勞作到機械生產,科技創新為農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水稻覆膜節水高產環保栽培技術

      實現水稻增產增收

      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如何在提高作物單產的同時,降低高溫、干旱等不利氣候條件的影響?又如何盡可能降低施用化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農業科技“大顯身手”——利用水稻覆膜節水高產環保栽培技術,不僅可以實現水稻早種早熟、增產增收,還能節水抗旱、省肥、省藥、省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增加底氣。

      科技加持下油菜渾身都是“寶”

      在科技“加持”下,油菜渾身都是“寶”。開花時,在科研人員的魔法之手下,油菜花不再是單一的黃色,而是有40多種顏色,彩色油菜花成為打造油菜觀光產業、推動農旅融合的“利器”。花期過后,通過科研人員精心的品種選育,它的油用價值得到進一步開發,不僅產量高、含油量高,而且色香味形俱佳。眼下,正有越來越多的“黑科技”為油菜全產業鏈持續賦能。

      科技賦能桃子品種升級換代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小桃子”做成“大產業”背后,離不開科研人員品種選育和科學種植的長期努力——一個優質水蜜桃新品種的“上新”,需要上萬次的雜交,平均8~10年的選育。通過科技賦能,不僅實現桃子品種的升級換代,桃子“身價”輕松翻倍,也帶來桃產業結構的變化,大大延長鮮果應市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走出了一條精品農業的新路。

      科技助力柑橘產業發展

      柑橘成為“脫貧致富果”。簡陽市鎮金鎮三里埂村是市科技局科技扶貧的對口點位之一,為系統推進扶貧,科技局發揮科技“特長”,請來農業專家“把脈”,給村里引種了柑橘春見。如今,柑橘產業發展良好,綠綠蔥蔥的柑橘樹綿延遠方,科技助力,為三里埂村鋪就了一條農業產業發展大道,村民也實現脫貧。

      建立花椒標準化栽培技術體系

      壯大四川花椒產業,離不開農業科技。除了選育良種,通過科研人員的長期科研攻關,一整套從苗木培育到采摘修剪的青花椒標準化栽培技術體系建立起來,不僅提高了花椒產業標準化水平,也實現花椒產量大幅增加,讓椒香飄四方。

      科技支撐食用菌產業增收

      “菌菜套種”效益好。作為一種珍貴的食用菌和藥用菌,羊肚菌被譽為“菌中之王”,是世界最著名的四大食用菌之一。眼下,以科技為支撐,在特色上下功夫,在科技特派員的技術幫扶下,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大棚羊肚菌等已在三里埂村和火燒廟村建立起來,引導發展高經濟價值的食用菌產業,農戶的收入穩步提高,生活質量不斷改善。

      智能“光配方”

      打造小綠苗專屬“小太陽”

      萬物生長靠太陽。但借助科技創新,科研人員打造的智慧垂直植物工廠,通過智能“光配方”,讓人造光源也可以模擬太陽光譜,成為小綠苗們專屬的“小太陽”,讓它們長得又快又好。這也是引領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發揮科技創新力量,助力成都都市農業高質量發展。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