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記者調查

    東西協作、助殘共興 打造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四川樣板”

    李平 彭茜
    2023年06月02日08:48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夏天了,天越來越熱了,趕場要早些才行。”一大早,58歲的張來友就趕著出門賣貨了。找到攤位,打開推車,碼好貨品,他開始吆喝起來。

    張來友是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江口鎮陵豐村村民,2歲時生病導致右腿殘疾,一直靠種地維持生計。去年6月,得知“幫幫攤”項目,他就萌生了試一試的想法。“縣殘聯和運營公司對我進行了培訓,教我如何擺貨、銷售,還在鄉鎮為我協調了攤位、放貨的地方。”張來友高興地說,“現在每月收入至少3000塊,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張來友(左一)的“幫幫攤”。受訪者供圖

    張來友(左一)的“幫幫攤”。受訪者供圖

    “幫幫攤”是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和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于2022年聯合推出的東西部協作項目,引導東部地區專業團隊入駐,組織培訓西部包括殘疾人在內的低收入人群,發展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攤主在完成原始資金積累后,有條件的可通過租賃方式開辦實體店面,從“幫幫攤”轉型升級為“幫幫店”。如今,劍閣縣已經有“幫幫攤”185個、“幫幫店”8個,帶動223名殘疾人及其家屬實現就業增收。該項目已被納入浙川東西部協作14個“組團式”幫扶重點項目之一,相關經驗做法在涼山州雷波縣、樂山市沐川縣、巴中市通江縣等6個縣區推廣運行。

    “幫幫攤”只是東西部殘疾人幫扶協作的一個縮影。5月16日至18日,中國殘聯在廣元市召開東西部殘疾人幫扶協作工作現場會。會議指出,2021年新一輪東西部協作開啟以來,浙川兩省已落地落實殘疾人幫扶協作資金8600多萬元,實施幫扶項目360多個,受益殘疾人超過5.75萬人。“今年計劃實施幫扶項目167個,投入資金4442.2萬元,幫扶殘疾人超過3.43萬人。”浙江省殘聯黨組成員、副理事長宣清松表示。

    新時代賦予了浙江新的使命,也給予了四川更多的發展機遇。如今,相距千里的兩地人民開啟了攜手前行的新征程,四川各級殘聯也努力拓展“量體裁衣”式殘疾人服務,奮力打造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四川樣板”。

    量體裁衣 基礎設施完善落地見效

    “多虧了無障礙改造,現在方便多了。我小孩以前上廁所、洗澡都需要大人輔助他,現在安裝了這些東西,他就能獨立完成了。”5月的一天,在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曲山社區見到席曉蓉,她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席曉蓉一家三口人,兒子今年11歲,因出生缺氧致腦性癱瘓,肢體二級殘疾。前些年,丈夫常年在外做生意,全憑席曉蓉一人專職照顧兒子。北川縣殘聯得知此事后,不僅給他們發放了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還及時對他家實施了家庭無障礙改造。

    安裝樓道不銹鋼扶手、家用抽水坐便器、一字扶手、上翻沐浴椅、U型上翻扶手……短短幾天時間,家里的變化讓席曉蓉一家的生活“脫胎換骨”,也讓席曉蓉從專職照料中解脫出來,并就近找了一份工作補貼家用。“我感覺現在小孩比以前自信多了,我自己也變得愛笑了。真的,殘聯對我們的幫助太大了!”席曉蓉說。

    離開席曉蓉家,沿著蜿蜒的山路驅車50分鐘,就到了禹里鎮柏林村楊德富家。楊德富也是北川縣眾多家庭無障礙改造項目的受益者之一。

    楊德富家入戶路的無障礙改造。人民網 彭茜攝

    楊德富家入戶路的無障礙改造。人民網 彭茜攝

    今年49歲的楊德富在2歲時腿被燒傷,導致殘疾,不能夠正常站立行走,多年來一直是一個人生活,除了享受農村“五保”之外,他還靠找藥材、種菜、養豬來維持生計。北川縣殘聯在調研走訪后,針對楊德富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為其進行家庭無障礙改造:將入戶路硬化,并在道路一側安裝了不銹鋼防護欄,還進行了房屋地坪硬化及熱水器的安裝。

    “這里以前是土坡,下雨天就會長青苔,走在上面很容易打滑。”楊德富一邊在前面走著,一邊扶著旁邊的防護欄介紹,“現在好了,不光人走路便利、安全多了,肥料和飼料都可以直接拉回來用。”

    據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李曉蓉介紹,2019年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和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結成幫扶對子,北川縣殘聯于當年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30萬元,為118戶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實施了包括家門口坡化、房門臥室改造、衛生間改造、廚房改造、輔具配發等內容的家庭無障礙改造,以改善殘疾人生活條件。之后,每年都會實地入戶走訪、評估、測量,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制定“一戶一策”家庭無障礙改造方案。“2022年實施改造70戶,戶均標準是6000元,今年將繼續往偏遠鄉鎮拓展。同時,我們也在探索智能化改造,比如針對常年臥床的殘疾人,看能不能給他安裝智能化機器設備,讓他自己通過遙控就可以完成一些事情。”李曉蓉說。

    “十四五”以來,四川省按照《四川省“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要求加強設施保障,擴展實施了“浙川協作、助殘共興”系列工程:實施兜底保障工程,為300多名殘疾人提供托養服務,為3250名殘疾人提供生活救助;實施家庭無障礙改造工程,方便了1100余戶困難重度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生產生活;實施基礎設施完善工程,為全省24個縣級殘聯完善了康復中心和托養中心設施設備,其中就包括北川羌族自治縣大拇指培智學校的環境改造提升項目。

    大拇指培智學校是目前北川縣唯一一所招收3~15歲患有孤獨癥、智力障礙、輕度腦癱和其他心理行為障礙的特殊兒童的非營利性質康復教育學校。2021年,浙江省衢州市慈善總會捐贈資金50萬元,用于大拇指培智學校改善教學設施設備和生活設施,提升學校服務能力。如今,學校的整體環境煥然一新——教室、寢室的墻面、走廊粉刷上了溫馨的色彩,床鋪、儲物柜也全部換新,還增添了洗衣房,更換了老舊空調和洗浴設施。

    大拇指培智學校學生寢室煥然一新。侯杰攝

    大拇指培智學校學生寢室煥然一新。侯杰攝

    “現在我們的柜子都是圓角的,不是那種尖角的,更安全了;衛生間改造過后,個子矮一點的孩子,有矮一點的洗手盆給他們用。”李佳在大拇指培智學校已經任教4年,對于學校的改變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以前的床都是統一標準,長1.5米、寬0.7-0.8米,有些個子高的孩子睡覺的時候腳都在外面露著,現在全部換成了長2米、寬1.2米的床。這個變化是很大的。”

    說起學生們第一次見到改造后學校的樣子時,李佳記憶猶新:“他們都非常開心,一個勁兒地說‘我們的學校好漂亮呀’。雖然孩子們的表達能力不是很好,但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心情。”

    授人以漁 殘疾人群體叩開“幸福之門”

    廣元市青川縣竹園鎮三郎村的湖羊谷農旅綜合體,坐落于青山綠水間,廠房林立、圈舍整齊,羊羔憨態可掬。

    據青川縣殘聯理事長張筱介紹,2019年以來,青川縣創新推行飛地幫扶模式,利用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對口幫扶契機,采取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殘疾人受益模式,在石壩鄉60公里外交通便利的竹園鎮三郎村建成幫扶車間,將該鄉馬公村、三臺村與三郎村81名困難殘疾人的東西部幫扶資金折成股份入股大荒山牧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湖羊谷農旅綜合體項目,采取吸納殘疾人就業、參與股金分紅、集體經濟分紅、代養湖羊山羊、收購青儲飼料等模式幫助殘疾人就業創業,帶動210余戶殘疾人家庭戶均年增收1.3萬元。

    當地殘疾人在湖羊谷學習養殖技術。人民網 彭茜攝

    當地殘疾人在湖羊谷學習養殖技術。人民網 彭茜攝

    “我們會給殘疾人提供培訓、教學點,比如說,有的殘疾人他愿意養羊,可以過來在我們這里吃住,都是免費的,他還可以每天跟著技術員學習飼養知識和技能,學成之后就把羊領回去自己養。”大荒山牧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歐陽云飛說,按100只羊計算,基本上1年后會繁殖到接近300只的數量,等到賣的時候,他們只扣除種羊的錢,也就是成本價,其余的收益都歸代養的殘疾人所有。

    今年51歲的徐永峰是青川縣石壩鄉馬公村村民,之前常年在山西務工,2008年因地震導致殘疾。他是第一批參與湖羊谷農旅綜合體項目的殘疾人之一,曾前往浙江學習養殖技術,之后開始代養湖羊。“現在我養了五六十只湖羊,算下來,平均每年能夠凈收入超過2萬元。”徐永峰說,自己還是會經常去湖羊谷學習,不斷提升養殖技能,對于能夠重新融入社會,并且通過雙手賺錢養活一家人,很知足。

    “我們縣現在正在規劃建設集養殖、生態、休閑、科普、美食于一體的川北湖羊小鎮。”張筱表示,預計到2025年,在湖羊谷的輻射帶動下,青川縣肉羊存欄量將達10萬只,產值突破6億元,將會有500戶以上的殘疾人家庭受益。

    四川省殘聯黨組成員、副理事長黃衛德介紹,在東西部協作中,四川省殘聯于2022年投入438萬元,開展了新媒體營銷、電子商務、盲人按摩等職業技能培訓和種植養殖、加工業等47個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項目,幫助6100多名殘疾人獲得一技之長,“今年,將繼續落實四川省殘疾人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計劃,實施培訓項目34個,爭取東西部協作資金600多萬元,為4700名殘疾人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幫助每名殘疾人掌握1-2門實用技術。”

    黃衛德說,在此過程中,各地結合實際,大膽創新,創造了不少有益經驗和做法,閬中市打造本土殘疾人手工藝品牌“閬苑善坊”,就是其中之一。

    為發揮當地鉤針編織行業的傳統優勢,大力扶持殘疾人創業就業,閬中市投入東西部協作援建資金50余萬元,在保寧街道王家嘴社區建起了300平方米的殘疾人鉤針編織基地。支持殘疾人注冊成立并領辦經營“閬苑善坊”編織有限公司,利用基地從事編織類手工藝品生產,吸納帶動300余名殘疾人在基地就業。此外,還投入援建資金30余萬元,針對殘疾人身體狀況和自身特長,分類開設殘疾人技能培訓專班,涵蓋手工編織、工藝品制作等項目,實現分類培訓、精準輔導,培訓通過者就可選擇去編織基地就業。今年以來,已先后開設技能培訓30余班次。

    “閬苑善坊”殘疾員工在編織基地制作編織產品。閬中市殘聯供圖

    “閬苑善坊”殘疾員工在編織基地制作編織產品。閬中市殘聯供圖

    走進閬中殘疾人鉤針編織基地,只見殘疾朋友們圍坐在一起,手中針線飛舞,一雙雙精巧的毛線鞋逐漸成型。“這只是我們基地的一小部分人,因手工編織對場地要求不是很高,還有一些重度殘疾人可以在家工作,我們之后會按照相應的價格進行回收和補貼。”該基地負責人馬明妹說。

    39歲的李榮華是基地里的一名“干將”,一天可編織七八雙成品毛線鞋。自從2004年下肢癱瘓后,她的生活逐漸與社會脫節。“我在閬中市殘聯和家人的多次勸導下,開始參加培訓,掌握了手工編織技術,后來來到基地工作,現在感覺生活很幸福。”李榮華笑呵呵地說。

    李榮華的蛻變,折射出基地里大部分殘疾人的心路歷程。對于他們而言,這里不僅僅是一個就業平臺,更是幫助他們找回自信、重新融入社會的“舞臺”。

    “如今,編織鞋和編織玩偶越賣越火,甚至吸引了英國、韓國,和咱們香港的顧客下單訂購。今年5月,線上線下共賣出近15000件編織產品。”馬明妹說,現在基地里的每名殘疾人月均增收上千元。

    產業共興 虹吸效應實現“抱團發展”

    夏日驕陽下,白龍江畔,廣元市青川縣沙州鎮青坪村“白葉一號”茶葉基地,一壟壟整齊的茶樹格外耀眼。除草、修枝、施肥……當地茶農們一邊進行著夏季管護,一邊談笑風生。自從今年春季白茶獲得“小豐收”后,他們發展產業的信心更足了,都在期待著自己的勤勞換來明年的“大豐收”。

    茶農在“白葉一號”茶葉基地進行夏季管護。人民網 彭茜攝

    茶農在“白葉一號”茶葉基地進行夏季管護。人民網 彭茜攝

    “把茶種好了,我就可以在家門口一邊務工一邊照顧家庭,還可以多陪陪孩子。”望著一棵棵的“搖錢樹”、一片片“致富葉”,39歲的茶農葛敏樂得合不攏嘴,不時地分享著自己過去的辛酸和現在的幸福。

    葛敏一家六口人,上有年邁的公婆,下有未成年的一對雙胞胎兒子。不幸的是,丈夫和其中一個兒子都是殘疾人,于是,家庭的重擔都落在她一個人身上。前些年,為維持一家人生計,她一個人常年在陜西工地干體力活,盡管沒日沒夜地干活,但辛苦掙來的錢,除去家中各項開銷,剩不了多少。隨著“白葉一號”東西部協作項目在青坪村落地,她和村里人的生活迎來了“幸福時光”。葛敏不僅每年可以領到股權分紅,一年四季還可以在基地務工,同時自己還有10畝茶園。隨著“白葉一號”進入豐產期,她的收入也在不斷增加。2021年至今,她的家庭年收入已達8萬多元。

    據了解,青川縣利用東西部協作發展“白葉一號”茶葉產業契機,2019年栽植“白葉一號”茶苗1517畝540萬株。同時,主動聚焦殘疾人這個特殊群體,將助力殘疾人共同富裕與“白葉一號”產業發展一體謀劃、一體推進。4年來,累計投入各類幫扶資金8000余萬元,在6個鄉鎮建成“白葉一號”茶葉基地7個,種植茶葉7000余畝,新建茶葉加工廠5家,扶持茶葉銷售電商15戶,通過務工就業、入股分紅、委托經營、村集體分紅、返租倒包等方式帶動全縣51戶殘疾人家庭土地入股,102戶殘疾人栽植“白葉一號”茶葉940余畝,220余名殘疾人長期在基地和茶葉加工廠務工,戶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白葉一號”數字駕駛艙。侯杰攝

    “白葉一號”數字駕駛艙。侯杰攝

    “我們非常注重茶產業后續的發展,在種活、種好茶的同時,我們還要把后續的加工銷售同步跟進。”杭州市西湖區新一輪東西部幫扶協作掛任廣元青川縣委常委、副縣長的何立劍介紹,去年,青川縣農業農村局在“白葉一號”茶葉基地選取180畝開展數字化種植管護試點工作,建成了“白葉一號”數字“駕駛艙”,“我們預先設置了很多的傳感設備,及時收集、分析氣溫、濕度、水肥、蟲害等情況,制定標準化的管護建議,發送給種植戶。同時,遠在浙江的專家可以隨時通過我們的視頻監控系統,關注到茶葉的生長情況,并第一時間給出管護建議。”

    何立劍說,青川縣去年還新建茶葉加工坊2個,配套茶葉加工設備11套,以期構建一個可以溯源的全鏈條體系,“也就是采用區塊鏈的技術,將種植信息、加工信息,包括最后消費者拿到產品的評價信息都串聯起來。”

    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在白龍江沿岸,“白葉一號”茶葉基地成為殘疾人創業示范帶上重要的股權量化基地和茶旅融合的亮點工程,帶動周邊包括殘疾人在內的3700余名群眾走上了致富道路。而在與白龍江相距約20公里的青竹江畔,類似的故事也在“上演”。

    青川縣曲河鄉建新村坐落在大山深處,該村是全鄉殘疾人最多的村。村黨支部書記李光兵70多歲的母親就是一位殘疾人,大半輩子都在輪椅上度過。3年前,在當地政府和殘聯的支持幫助下,有著近30年種茶經驗的李光兵建起了曲河鄉翠雲家庭農場,帶領當地及附近的石壩鄉、關莊鎮等地50余名殘疾人走上“抱團發展”之路,先后流轉茶園640多畝,發展綠茶、紅茶、黑茶等,實現了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

    殘疾人在翠雲家庭農場學習種茶采茶技術。受訪者供圖

    殘疾人在翠雲家庭農場學習種茶采茶技術。受訪者供圖

    與此同時,青川縣殘聯利用深化東西部協作契機,轉變農村實用技能培訓方式,堅持現場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依托企業和農業專業合作社建立殘疾人之家,將殘疾人康復、托養、實用技術培訓融合起來。

    去年5月,青川縣殘聯在曲河鄉翠雲家庭農場組織了一場茶葉栽植、制作技能培訓,邀請縣農業農村局茶葉專家現場向殘疾人傳授茶葉種植技藝。作為“農場主”的李光兵則手把手教大家制作綠茶,讓所有參學的殘疾人了解掌握了茶樹栽植、茶葉制作的相關技術和流程。石壩鄉八一村殘疾人王躍進返家后,不僅將自己的8畝土地栽上了茶樹,還承包了村里50畝老茶園,成為全鄉殘疾人創業的典范。

    李光兵說,家庭農場目前運轉順利,前景樂觀。他算了一筆賬:2022年,農場共生產干茶10噸,產值200多萬元,殘疾人群體實現人均收入2.5萬元。

    交流中,李光兵還透露了一個“秘密”。幾年前,他在當地山林中發現了川北地區獨有的茶樹品種,因其葉子有28厘米長、近10厘米寬,被稱為“巴掌茶”,是制作紅茶的絕佳品種。他花費10多萬元,利用20畝地悄悄進行了良種培育和扦插技術實驗,目前已取得成功,明年春季即可移栽。杭州中茶所專家到青川調研時對該品種進行了取樣檢測,結果令人感到驚訝:“‘巴掌茶’比知名紅茶‘英紅9號’品質要好許多!”

    “待成規模后,農場育苗基地將為每個殘疾人家庭免費提供‘巴掌茶’2000株,并傳授種植技術,讓更多殘疾人享受這份紅利。”李光兵說。

    “在東西部協作中,四川省殘聯積極鼓勵殘疾人參與農村產業振興,實施殘疾人參與的產業幫扶項目160多個,投入資金超過1000萬元,努力推進‘一個產業帶動一方殘疾群眾就業’,受益殘疾群眾超過5.7萬人。”黃衛德表示,下一步,將依托各地集體經濟和優勢產業,采取多種組織方式幫帶殘疾人就業增收。同時,通過促進公益性崗位幫扶、金融服務幫扶、黨員干部結對幫扶等多種形式,引領帶動更多殘疾人自信自強、發展生產、勞動就業、實現增收。

    萬里山海情,浙川一家親。隨著東西部協作的進一步深化,兩地人民在浙川大地上共同書寫的“山與海”的助殘故事還將延續下去,“浙川協作、助殘共興”的新篇章將更加精彩!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