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人民日報看四川

    我建議

    2024年03月08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陳軍代表——    

      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發展動力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代表表示,應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目標為導向進行科技創新,將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發展動力。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更好帶動和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陳軍代表建議,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和質量,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商業化應用。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資金投入,探索多元化融資方式,為科技創新提供堅實資金保障。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

      (本報記者羅珊珊整理)  

      

      劉廣委員——

      以傳統文化滋養高校美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美育深度融合,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有助于提高學生審美觀念和能力。”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美術部主任劉廣委員表示,傳統文化與高校美育雙向奔赴,是時代賦予文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徑。

      劉廣委員建議,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式豐富、內容完整的優勢,完善課程設置,推進教學改革,豐富高校美育課程內容。因地制宜、協同創新,開發特色文化課程。搭建數字資源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創新美育教學方式。加強網絡資源的建設和共享應用,擴大美育教育資源覆蓋面和利用率。將高校美育與就業創業緊密相連,推動美育文創成果轉化。加強人才培養、主題活動展演、美育實踐基地建設等,以美育拓展文化產業新空間。

      (本報記者張明瑟整理)  

      

      羅振華代表——

      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阿壩州是典型的革命老區和民族地區,既要加快發展,也要在筑牢生態屏障、維護民族團結上奮勇爭先。”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州長羅振華代表說。

      “我們將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羅振華代表說,阿壩州將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技條件等因素,建設清潔能源基地,培育發展新能源產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良好的生態本底,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聚焦“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發展定位,守護好長江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和黃河上游重要水源補給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公園體系建設、低碳綠色發展等方面作出新的貢獻,不斷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阿壩大地常開常新。

      (本報記者王明峰、王永戰整理)  

      

      劉愛平委員——

      提升國際青年交流質效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要從青年做起。”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黨委書記劉愛平委員表示,要充分發揮青年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提升國際青年交流的質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青春力量。

      劉愛平委員建議,拓寬國際青年交流的社會支持渠道,設立專項基金,孵化一批實施國際青年交流項目的專業化組織,鼓勵更多社會組織特別是青年組織“走出去”。增加國外青年來華簽證類別,為更多國外青年創造來華深入體驗和融入的機會。支持中國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務計劃擴容,擴大服務規模,提高補貼標準。發揮海外中資企業參與國際青年交流的獨特作用,在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考核中,增加參與國際青年交流的內容,激發企業和員工參與積極性。

      (本報記者林子夜整理)  

      

      朱健代表——

      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

      “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是推進新型工業化面臨的兩個命題。對于衡陽等老工業基地城市來說,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是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關鍵之舉。”湖南省衡陽市委副書記、市長朱健代表介紹,當地引入工業富聯“智造谷”,隨著企業入駐,工業互聯網發展有了更多力量。

      “要在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上實現雙突破,切實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朱健代表建議,地方政府整合科技資金和產業基金,鼓勵有實力有情懷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企業,對具體行業拿出針對性的智能化解決方案,以不斷升級的技術創新完善各行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從商業模式上講,工業互聯網平臺可利用產業基金或政策性貸款,提供智能化生產線,讓客戶企業可租可買,也可進行股權合作,進而加快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王云娜、陳尚文整理)

      

      倪邦文委員——

      關注職校學生身心健康

      “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源源不斷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技能人才。”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原黨委書記倪邦文委員表示,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和吸引力,促進職業學校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需要加強和改進職業學校心理教育。

      “職業學校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建立積極穩固的心理教育體系至關重要。”倪邦文委員建議,充分認識職業學校心理教育的獨特性,構建科學有效的心理教育課程、師資隊伍及評價體系。利用先進的數據分析模型,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的評估和診斷,識別學生在不同維度上的發展需求和潛在問題。準確把握學生個性特征特別是心理特征,圍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推進職業學校心理教育體系的標準化、專業化、制度化。

      (本報記者劉博通整理)  

      

      錢智民委員——

      加強新能源領域研究

      “新能源開發利用是實現能源安全優先考慮的重點。”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錢智民認為,加強新能源領域研究,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建議組織力量持續研究相關重大課題:從新能源產業鏈緊迫需求出發,聚焦“卡脖子”問題和“掉鏈子”環節,研究前瞻性、顛覆性技術以及新業態、新模式,形成長板技術新優勢;研究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動向,加快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研究新能源開發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轉型的匹配融合;研究新能源與鋼鐵、石化、水泥等領域的融合,拓展應用場景;研究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與區域環境承載力之間的關系,在國土空間規劃中預留發展空間。

      (本報記者何宇澈整理) 

      

      周志華委員——

      完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

      “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益途徑。”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周志華委員表示,智改數轉網聯對提高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使用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的智改數轉網聯還存在標準不統一、技術不成熟、參與不廣泛等情況。建議“連起來”,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和法規,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和共享機制;“用起來”,加強生態環境與數字化技術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培育一批信息時代環境治理高新企業,推動傳統環保裝備制造行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轉起來”,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探索創新商業模式、盈利機制。

      (本報記者曹文軒整理)  

      

      趙劍英委員——

      引導中國圖書“走出去”

      “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形勢,圖書出版工作應主動面向國際,不斷推動中國圖書‘走出去’,針對海外受眾特點,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趙劍英委員表示,近年來,中國圖書海外出版、多語種傳播取得一定成效,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等為中國圖書持續“走出去”提供了堅實平臺。中國圖書“走出去”是一個系統工程、長期工程,需整合各方形成合力,不斷提升中國圖書海外傳播效果。建議圍繞重點出版項目設立專項扶持資金,針對海外讀者挖掘本土化選題,專門創作生產一批外向型精品圖書。加強譯者隊伍建設,培養復合型翻譯人才。深化與海外出版機構的合作,鼓勵有條件的機構和企業實現境外落地和本土化建設,加快建立自有平臺,拓展傳播渠道。

      (本報記者楊陽整理) 

      

      韓杰才代表——

      助力東北全面振興

      “加速培養集聚一流人才,賦能東北全面振興,是‘強國建設、教育何為’的必答題。”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韓杰才代表表示,將牢牢把握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定位,深謀杰出人才培養、國之重器打造和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之道,乘勢而上、開拓進取,以一流大學的卓越發展助力東北全面振興。學校將繼續全面推進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改革,堅定不移吃“科技飯”、走“創新路”,以“扎根東北、愛國奉獻、艱苦創業”的不變底色,全面深化與黑龍江省及東北各地戰略合作,通過與各類科技領軍企業共建聯合創新中心、開展聯合技術攻關等舉措,轉化為就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優勢,為東北全面振興再添新功。

      (本報記者崔佳、華璐月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08日 07 版)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