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省際合作聯席會議在成都舉行
協同聯動 合力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7月5日,第五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省際合作聯席會議在成都舉行,國家有關部委和沿黃9省區有關負責同志相聚一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進一步深化協同聯動,切實保護好黃河母親河。
“黃河寧,天下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今年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五周年,黃河保護法也施行了一年多,新時代“黃河大合唱”唱得怎么樣,會上給出答案。
水土流失“雙下降”“雙減少”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省區,全長5464公里,是我國第二長河;黃河流域既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同時,黃河也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難度最大、水害嚴重的河流之一。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黨中央強調“準確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黃河流域最大的問題是生態脆弱。”記者從會上獲悉,我國推動黃河流域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各有關方面協同推進加快建設青海湖、祁連山、若爾蓋、賀蘭山、六盤山、秦嶺、太行山、黃河口等國家公園,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大力推進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打好“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2019年以來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1萬平方公里,完成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專項整治行動,水土流失呈現面積強度“雙下降”、水蝕風蝕“雙減少”態勢。建立完善環境污染聯防聯控和監測預警體系,攜手做好跨省界河流水環境保護,黃河干流水質連續兩年全線達到Ⅱ類,實現“一江清水向東流”。
“黃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資源短缺”,黨中央要求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強調“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與會嘉賓將此形象地比喻為“有多少湯泡多少饃”,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持續增強黃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會議介紹,去年黃河流域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8年分別下降17.6%、41.8%;流域68%的縣域建成節水型社會。
去年11月,四川省阿壩州水務局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理委員會,達成黃河流域首單跨省用水權交易,阿壩州將在2024至2026年向寧東基地出讓1500萬立方米的黃河用水權,這一探索為流域乃至全國開展跨省區域水權交易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借鑒。
流域特色優勢產業“綠”意盎然
根據2023年統計數據,黃河流域總人口約4.2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9省區地區生產總值約31.64萬億元,約占全國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各地區根據資源、要素稟賦和發展基礎做強特色產業,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根據會上交流發言,沿黃省區正攜手推動綠色產業蓬勃振興。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加大流域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開發,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加快大規模設備更新,聯合打造全國現代煤化工產業集聚區,共同推進全國重要能源基地建設。在加快制造業轉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面,關中平原、中原、山東半島城市群加快有色冶金、生物醫藥、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等產業“智改數轉”,共同打造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在實施“東數西算”工程中,流域內正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甘肅、內蒙古、寧夏國家樞紐節點,打造天府、慶陽、中衛、和林格爾數據中心集群,推進大同全國數據標注試點基地建設。
這次聯席會議達成一系列合作共識,其中包括推進產業發展深化區域分工協作等。比如,中上游省區加強特色農牧業合作發展,共建優質奶源基地、現代牧業基地、優質飼草料基地;加快隴電入魯、隴電入川、陜電入豫等輸電通道建設,推進跨省區電力互濟合作,提升清潔能源消納外送能力和保障水平等。
黃河流域文化根基深厚,孕育了河湟文化、關中文化、河洛文化、齊魯文化等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歷史文化遺產星羅棋布。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同樣是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各有關方面共同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加快構建黃河中華文明主廊道,建設黃河文化傳承片區,打造黃河文化遺產帶,共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
隨著互學互鑒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甘青大環線”“紅原雅克音樂季”“寧夏二十一景”等文旅IP越扮越靚,黃河流域正成為全國文化旅游首選地、紅色旅游體驗地、生態旅游目的地、休閑旅游熱門地。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守帥 侯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