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再生稻+鴨管家”!“一田三收”走出致富新“稻”路

    2024年10月23日16:15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嘎嘎嘎……”金秋十月,瀘州市龍馬潭區特興街道羅沙村高標準農田內,稻浪翻涌間,此起彼伏的鴨叫聲連綿不斷。放眼望去,再生稻長勢喜人,稻穗低垂,而一只只憨態可掬的鴨子在稻田內四處覓食,成為這里的“鴨管家”。

    以田養鴨,以鴨護稻。今年來,瀘州市龍馬潭區特興街道聚焦鄉村生態資源,積極推廣種養復合、生態型的“稻鴨共生”產業發展新模式,在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同時,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打造增收致富新途徑,走出一條鄉村振興新“稻”路,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10月22日,在特興街道羅沙村高標準農田內,當地的脫貧戶正在稻鴨共養田喂養麻鴨。楊尚威、代華風供圖

    10月22日,在特興街道羅沙村高標準農田內,當地的脫貧戶正在稻鴨共養田喂養麻鴨。楊尚威、代華風供圖

    “羅沙貢米是特興的標志產品,頭茬稻畝產量一般在400到600斤,它的再生稻產量在畝產150斤左右,按照5塊一斤的市場價,只靠賣米每畝地都有差不多950塊的收入。”龍馬潭區特興街道安民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技術負責人胡勇介紹,“今年我們采取稻鴨共生的模式,在頭茬稻收割后,往每畝稻田內投放15只麻鴨用作稻田管理,除草效果非常好,田里的雜草、田螺等都被鴨子清理得非常干凈。”

    總結今年稻田養鴨的經驗,胡勇說:“通過觀察發現,稻田鴨除草、除蟲效果明顯,在整個生產過程中不用噴施農藥,同時鴨子在田里活動,起到了活水肥田的效果,對水稻生長很有幫助,保障了水稻品質。”

    10月22日,在特興街道羅沙村高標準農田內,當地合作社社員們正在查看稻鴨共養田內再生稻長勢。楊尚威、代華風供圖

    10月22日,在特興街道羅沙村高標準農田內,當地合作社社員正在查看稻鴨共養田內再生稻長勢。楊尚威、代華風供圖

    利用稻鴨共養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同時,特興街道還結合產業發展實際,探索實施“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龍頭企業+鄉賢+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農戶從事特色種養殖或在村集體務工的方式,讓農戶輕松獲利,實現家門口就業。

    羅沙村的脫貧戶王智民被聘為村集體經濟的鴨倌,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稻田內趕鴨子、喂鴨子。據他介紹,往年在自家水稻收完后的農閑時間,他都是在城里打零工,但現在年齡大了,一時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于是村里的合作社就讓他來稻田基地內放鴨子,這樣他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更方便照顧家庭。

    “我們今年在稻田內放養了3000只麻鴨,通過設置公益性崗位讓羅沙村、安民村的幾名脫貧戶在基地內務工,在再生稻生長和鴨子出欄前的這段農閑時間賺取收益,既方便了脫貧戶也為基地解決了日常管理的問題。”胡勇介紹,“從目前的試點效果來看,這個模式還是得到了村民的認可,等鴨子全部出欄后,村民還能再得到一筆分紅!”

    10月22日,在特興街道羅沙村高標準農田內,當地的脫貧戶正在稻鴨共養田喂養麻鴨。楊尚威、代華風供圖

    10月22日,在特興街道羅沙村高標準農田內,當地的脫貧戶正在稻鴨共養田喂養麻鴨。楊尚威、代華風供圖

    “稻鴨共生”生態循環種養模式,是將鴨子養殖和水稻種植相結合,形成一種互惠共生的生態系統。

    “這種種養模式既養出了‘生態鴨’,還種出了‘生態米’,實現‘一田兩用、一地三收’,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目的,有效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助力共同富裕。”龍馬潭區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徐超介紹,“龍馬潭區在‘稻鴨共生’這種模式下具有種養基地、氣候、水資源等優勢。利用頭茬水稻收割后、再生稻成熟到次年整田之前的農閑時間,利用稻田開展蓄水冬養,既豐富和拓展了綜合種養模式,也優化了農村的產業布局,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冬季也是鴨子的銷售旺季,農戶的收入也會得到有效增加。”

    2024年,瀘州市龍馬潭區特興街道“稻鴨共生”養殖基地稻谷收成8萬公斤、產值40余萬元,預計出欄稻田鴨2500余只、收益15萬余元。(楊尚威、代華風)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