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應用”到“數據交易”
四川交通數字化轉型新嘗試

近日,四川川交路橋有限責任公司隧道分公司(以下簡稱“川交隧道公司”)自主研發的“川隧智慧公路建設平臺”(以下簡稱“川隧大模型”),在上海數據交易所掛牌上市。四川交通建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邁出從“數據應用”到“數據交易”的關鍵一步。
作為西部唯一試點省份,四川正在開展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試點。“川隧大模型”的掛牌上市,可為行業數字化轉型帶來哪些啟示?
實現用數據指導施工
“‘川隧大模型’是我們數字化辦公平臺的‘心臟大動脈’。”川交隧道公司相關負責人向琦介紹,近年來,川交隧道公司在公路工程建設中,研發應用工程施工數字化管理系統,產生了海量數據。研發者運用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技術,對數據進行整理、儲存及分析,實現了用數據指導施工、管理項目。“這個精準高效的數字分析平臺,就是‘川隧大模型’。”
數據如何指導施工?以隧道開挖為例,只要輸入正在掘進段落的圍巖等級、使用機械裝備等參數,“川隧大模型”便可精準預測各環節的施工用時,幫助管理者心中有“數”地進行調度,有效減少等待與銜接時間。
在項目管理方面,“川隧大模型”的應用,能夠及時發現項目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通過持續的數據錄入,平臺可自動分析,發現誤差并給出預警提示,及時“糾偏”。同時,“川隧大模型”可實現工程地質信息、視頻監控信息、環境信息、人機位置的全面感知。
目前,“川隧大模型”已獲得4項軟件著作權、1件發明專利和1件外觀專利,省內已有36個基建項目使用該模型,累計收集超過3萬條開挖循環施工數據,隧道開挖效率平均提升10%。
將數據轉化為有價產品
“在數據交易所掛牌,意味著我們平臺的數據經第三方認證,得到了確權,成了一種可以交易、融資的資產。”向琦說。
這透露了一個重要概念:數據資產化。當下數字化應用越來越廣泛,在交通運輸領域,“智能建造”“數字化建設管理平臺”“數字孿生高速”等創新和嘗試層出不窮,數據資產化浪潮也接踵而至。
“今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相關文件,提出要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充分發揮數據要素放大、疊加、倍增效應。”交通運輸廳相關人士認為,這是一個“風向標”,倡導把數據要素的價值發揮出來。
在交通運輸行業,國內已有將數據資產化的嘗試。省外,廣東已有高速公路數據產品在上海數據交易所掛牌并完成交易,山東高速利用數據資產進行交易獲得質押融資。省內,今年上半年,成都簡陽市孵化了“新能源車輛停車行為分析”“停車場流量分析”“智慧停車暢享服務”等交通類數據產品,并在海南、深圳等地上架,四川國企中首單交通類數據資產入表由此誕生。
今年,交通運輸部、財政部確定首批8個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示范區域,四川是西部唯一入選省份。“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是試點的重要內容之一,包括探索建立數據運營機制、構筑共建共享數字底座等。”交通運輸廳相關人士表示,四川運營高速公路已經突破1萬公里,在途車輛類型、車輛速度及位置、收費站流量等數據,都是極具價值的“礦藏”,通過分析應用,可在交通流管控方面發揮很大作用。(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眉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